菲娱国际

你的位置:菲娱国际 > 最新动态 > 最新动态

《难经正义》一难

发布日期:2024-10-14 13:53    点击次数:72

图片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华医方(TCM)

图片

图片

医病更医心·治病治未病

序医学书籍浩如烟海,数量繁多,但其中抄袭伪造、假托名人的情况也很多,该如何相信这些书籍呢?关键在于要谨慎辨别。辨别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考察书籍的成书年代以了解其历史背景;二是深入品味书中的言辞,探究其主旨的深浅;三是通过实际的临床诊断来验证书中言论的正确与否,这样,书籍的真伪就无所隐藏了。按照这个方法来观察古今的医学书籍,几乎十分之九都不会出错。比如世间流传的《难经》,杨玄操在序言中说这是渤海秦越人所作,这恐怕很难考证。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的自序中提到,他撰写时参考了《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等书籍,因此《难经》为汉以前的书籍是无疑的。这也就是史记中仓公传所说的扁鹊的脉书。然而,《隋书·经籍志》却记载:《黄帝八十一难》为二卷,这与杨玄操的序言不相符。所谓“难”,就是问难、质疑的意思。这部经书,是对《黄帝内经》中的问题进行质疑和解答的。书名中提及黄帝,或许就源于此。因此,秦越人创作《难经》的说法,似乎是可信的。自古以来,谈论医学的人都以《内经》为宗祖。然而,《内经》原本有十八卷,西晋战乱之后,遗失的部分越来越多。其中的《素问》九卷,在梁朝《七录》中全元起注的本子,也只存下了八卷,第七卷已经遗失。王太仆将《阴阳大论》的内容混杂其中,以补全《素问》的缺失,并妄称这是得自张仲景的秘本,这实在是不足为据的。《针经》原本也有九卷,唐人搜集其残篇,改名为《灵枢》,但这也并非原本的面貌。秦越人距离古代不远,他采摘《内经》中的精要内容,意旨周密,虽然这是华佗元化焚烧后残余的书,并经过吕广的编次,其中不免有些衍文和阙漏,但在医学经典中,唯独依靠这篇来补全逸失的内容,它的功劳是伟大的。只是,《难经》的理趣深远,不是浅学的人能够窥探到其中的奥秘的。因此,对《难经》进行诠释注解的人,虽然没有数十家那么多,但其中偶尔能见到一些精深的义理。然而,这些注解终究不能处处都有明确的指向和归宿,怎么能够作为后学者的指南呢?读者对此感到困扰。我叶霖学识平庸浅陋,难以探究其中的玄妙深奥之处。于是,我谨慎地考察经文,探寻其意旨,同时广泛采集各种书籍中的相关资料,作为旁证。再参考诸位贤人的笺注和解释,以及西方医学的解剖和实验,来纠正和验证经文的意义。我并非敢于揭示前人隐藏的秘密,也并非想要惠及后世,只是在讲学研习的时候,为了方便翻阅而编写的。这是光绪二十一年春正月,我在扬州的石林书屋中写下的。第一难问:为何说手足十二经脉都有动脉搏动,却唯独选取寸口部位的脉搏来判断五脏六腑的死生吉凶呢?这是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询问既然手足的十二条经脉都有动脉,为何偏偏选择寸口这个位置的脉搏来断定生死,从而引出下文的解释。语释:五脏六腑之气在人体内昼夜不停地循环,从肺开始最终又回到肺,因此肺是主宰全身气息的关键。而寸口部位是肺经的动脉所在,位于太渊和经渠两个穴位之间,是脉搏汇聚的重要位置。所以,秦越人(扁鹊)选择这个部位来观察五脏六腑的气息状况。但是,其他经脉的动脉搏动也是不能忽视的,否则在诊断时如果只关注手部而忽略了足部,就难免会受到像长沙太守那样的责备了(这里可能是指古代某位名医或医书的批评)。具体来说,手阳明大肠经的动脉搏动在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骨缝中),手少阴心经的动脉搏动在极泉穴(位于臂内侧腋下筋脉之间),手太阳小肠经的动脉搏动在天窗穴(位于颈侧大筋与曲颊之间的凹陷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动脉搏动在和髎穴(位于耳前发际的凹陷中),手厥阴心包经的动脉搏动在劳宫穴(位于手掌中,中指和无名指弯曲时指尖所达之处)。足太阳膀胱经的动脉搏动在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的横纹中),足少阴肾经的动脉搏动在太溪穴(位于足踝后侧跟骨上方),足太阴脾经的动脉搏动在冲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三寸五分处,这里的“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宽度为度量单位),足阳明胃经的动脉搏动在冲阳穴(位于足背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为内庭穴,从内庭穴向上量取五寸即是冲阳穴),足厥阴肝经的动脉搏动在太冲穴(位于足背大拇指本节后的二寸处),足少阳胆经的动脉搏动在听会穴(位于耳前凹陷处)。参考《明堂针灸图》、《甲乙经》等医书,其中提到的动脉穴位有二十多个。在这些穴位中,只有十多个或许可以用于诊断。而在这十多个穴位里,太溪、冲阳、太冲这三个足部的动脉穴位又是最为关键的。回释:寸口是脉搏汇聚的地方,也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所在。这里的“然”是回答的语气词,“会”是汇聚的意思。手太阴肺经主宰着全身的气息,十二经脉的动脉搏动都是由肺气推动的。因此,肺是朝会百脉的地方,而寸口则是这些脉搏汇聚的关键部位。寸口的位置在《素问·经脉别论》中被称为气口成寸,是判断生死的重要部位。寸口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鱼际部位为寸,太渊穴的高骨部位为关,经渠穴为尺,这些都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所在。人的饮食进入胃中后,其中的清气会上升到肺中,与呼吸相应,并推动脉搏的运行。秦越人之所以选择寸口作为诊断的关键部位,并被后世医家所遵循,成为不可改变的方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难经》的第四十五难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即脉搏会在太渊穴汇聚。人的呼吸与脉搏的运行密切相关。一呼一吸之间,脉搏会运行六寸。人一天一夜大约有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脉搏会运行五十次周遍全身。按照古代的时间计算方式,漏水下百刻代表一天一夜的时间,营气和卫气在阳经和阴经中各运行二十五次,完成一周的循环。因此,脉搏在五十次循环后会再次汇聚到手太阴肺经的寸口部位。寸口是五脏六腑气息运行的起始和终止点,所以选择寸口作为诊断的依据是合理的。总结:这里所说的“人”是指健康的人,即没有疾病且呼吸调匀的人。根据《灵枢·五十营篇》的记载,漏水下百刻来划分昼夜时间。人一呼脉搏跳动两次,气息运行三寸;一吸脉搏也跳动两次,气息同样运行三寸。一呼一吸之间,气息运行六寸。十次呼吸后,气息运行六尺;二百七十次呼吸后,气息运行十六丈二尺,完成一次全身的循环。同时,漏水下二刻。以此类推,二千七百次呼吸后,气息运行十周于身,漏水下二十刻;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后,气息运行五十周于身,漏水下百刻,总共运行了八百一十丈。另外,《营卫生会篇》中提到,人从食物中摄取气息,食物进入胃中后传递给肺。其中清气成为营气,在脉中运行;浊气成为卫气,在脉外运行。营气周流不息,五十次循环后再次汇聚。卫气与营气一同在阳经运行二十五次,在阴经也运行二十五次,完成一周的循环。因此,卫气和营气也都是在五十次循环后再次汇聚到手太阴肺经的寸口部位。最后,《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也提到,人一呼脉搏跳动两次,一吸脉搏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五次(这里可能是指加上了一次额外的跳动,即“闰以太息”)。这样的人被称为健康的人。脉搏其实就是营气的表现。营气在经脉中一天运行五十周。今天清晨从手太阴肺经的寸口开始运行,到明天清晨又会再次汇聚到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这是五脏六腑气息运行的起始和终止点。因此,选择寸口作为诊断的依据是合理的。解析:脉,其实就是血中的气。经书里提到的营气,就是取其在血脉中营运的意义。西医解释说,食物进入胃后到达小肠,都有微小的丝状管道吸收其中的精华液体,这些液体上升到颈部会合后,经过肺进入心脏的左上房。(心脏体内中空,四壁凹凸不平,有直肉将其分为左房和右房;左右两半之间,又有横肉分隔,以区分上下。数条筋丝牵连,使得心脏能够自动开闭,以适应呼吸。)这些精华液体在心内转化为红色的血,这就是清气转化为营气的过程。这血从左上房流入左下房,再进入总脉管,沿着脊背的膂筋,在经脉之间循环流动。一昼夜之间,它会流动五十次,周遍全身,总共流经八百一十丈的脉道,这与人的呼吸是相对应的。所说的“漏下”,其实就是指营气的流动。至于卫气,它是取其卫护于外的意义。经脉中的血气,从脉管的末端流出,进入各个气街,再流入微小的丝状血管(经书里称之为孙络)。在这里,它与阳明经的悍气(人们吃的食物五味混杂,怎么能没有毒素呢?西医称之为炭气,就是这个意思)相结合,然后散布到全身的皮肤和肌肉之间,充实皮肤,温暖肌肉,淡淡地渗透到毫毛之中。这就是浊气转化为卫气的过程。当脉管中的红血流入微小的丝状血管,与阳明悍气相结合后,它的颜色就会逐渐变化,由红变紫。西医因为其中含有毒素,所以称之为炭气。这种炭气散布到全身各处,逐渐汇合并变粗,然后接入回血管(经书里称之为络脉)的末端。血进入回血管后,既流向内部的脏腑,也流向外部的经脉和脉管,它们交相逆顺而行。在外部经脉中流动的血气有阴阳之分:一支浮在肌肉和皮肤之上,一支沉在肌肉之间。这就是阳络行于皮表,阴络行于皮里的意思。而它们都是与脉管一起并行的。经书里说的“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就是这个意思。回血管在内外都流动遍后,会汇入总的回管,到达心脏的右上房,再流入右下房,然后依次进入肺。在肺中,呼出悍气,吸入生气,血又再次转化为红色,进入心脏的左上房。这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生生不息。其实,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是一刻也不能分离的。这是阴阳互根的自然之理。营运在经脉中的血气,一昼夜流动五十周,就像月亮对应着海水,在地中快速流动一样。而从气街流出,与阳明悍气相结合,缠绕布满全身的血气,一昼夜只流动一周,这就像太阳随着天道绕地环转一样缓慢。所以,人与天地是相参的。在阴经和阳经中流动的血气,是随着经脉一起流动的卫气。如果外邪侵袭人体,热会伤气,寒会伤血,这应当归咎于孙络缠绕布满全身的卫气。如果伏气内发,则应当归咎于络脉中的卫气。对于浮在脉外的病邪,可以通过针刺来泄其气;对于沉在脉内的病邪,则应该迅速攻治以消除其毒素。在诊断脉搏和观察病情时,我们应该关注营运在脉管中的营气。因为血进入心脏的上房后流入下房再过总脉管时都会产生与呼吸相应的开闭声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次数来诊断病情。而西医通过听诊来辨别心脏疾病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原创推荐

《脉经》第一(唐·太医署必修课)

《颅囟经》脉法·病证 (儿科)

《伤寒论》辨脉法(解读与评析)

《濒湖脉学》· 涩脉诊法

《濒湖脉学》· 数脉诊法

《古今医鉴》脉体捷法(脉相大全)

神方·仙方活命饮

逍遥散

妙方巧治大暑病·中暑

脑血栓的护理方法

《跌打损伤方》诊断与治疗方法

晕厥病人的家庭救护方法

红斑狼疮的专方治疗

中医古方古法·治疗风湿病

《跌打秘方》论治法

驻颜方·莹肌如玉散(古方)

补肾壮阳良药:鹿茸(附·药方)

延年洗面方·黑斑与疖疮克星

古老中医秘方·滋补肝肾药膳

宋代宫中秘方:麝香面膏(治皮肤黑暗)

敦煌遗书《食疗本草》·食疗方术

不用药也能治病的方法

长命药·人参食用古方

古代皇帝皇后的洗面养颜秘方

古法今用·养胃健脾两良方

补肾强筋·骨质疏松食疗良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